
2025 /09月
09
114/09/08 LDCT健檢發現肺結節,會變癌症嗎?陳晉興醫師:記住1數字,多數人不用白挨一刀
LDCT健檢發現肺結節,會變癌症嗎?陳晉興醫師:記住1數字,多數人不用白挨一刀
編按: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(LDCT)是目前唯一證實最有效的肺癌篩檢工具。但由於篩檢靈敏,許多人發現結節後,因而恐慌焦慮,甚至動了不必要的手術。如何正確解讀篩檢結果?亞洲肺癌權威、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提醒《50+》讀者,篩檢一定要做,但不必過度緊張。
當肺癌成為新「國病」,如何早期發現、盡快治療?
目前,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(LDCT)被認為是最有效的肺癌篩檢工具。在一般健檢中心,自費LDCT篩檢的詢問度很高;而從2022年7月起,國健署也補助高風險族群每2年做1次免費LDCT檢查。
不過,由於篩檢靈敏,許多人一驗就發現結節,不僅造成恐慌、焦慮,還有人因此動了切除手術,部分醫師認為有過度醫療疑慮。對此,亞洲肺癌權威、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強調:「LDCT找出結節,不代表你有肺癌。」
LDCT篩檢敏感度高 記住1數字勿過度恐慌
現行LDCT篩檢分為自費和公費2種類型,他直言,近期容易產生疑慮的多半是民眾到健檢中心做的自費篩檢。
他解釋,自費篩檢每次約需5~7千元,並不便宜。既然做了高價檢查,民眾自然希望能得到最完整、精密的結果,以確保健康無虞。另一方面,健檢中心為了避免未來若真的發現肺癌,被質疑檢查不周、引發爭議,往往將報告寫得鉅細靡遺。「但因為LDCT敏感度非常高,0.1公分就切一張,有人甚至做出20顆結節。」他苦笑。
至於公費篩檢,依照國健署訂定的《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指引》篩檢出肺結節者,主要分為以下3類型。陳晉興建議,讀者可以記住1個數字即可,切勿過度恐慌。
1.結節小於0.6公分
基本上可以視作沒問題。
2.結節在0.6~0.8公分之間
可能有異狀,建議向胸腔科醫師求診。
3.結節為0.8公分以上
建議盡快找胸腔科醫師進一步檢查、處理。
因此,陳晉興表示,讀者拿到LDCT篩檢報告後,若結節小於0.6公分,其實可以放寬心。「但以我的加號標準,0.8以上的結節我才會看。」
但他也提醒,結節很難單純以大小判斷。因為結節還分為毛玻璃狀結節和實心結節;此外,病患的年齡、是否有癌症病史等也有關聯,需要藉由醫師的經驗才能更精準判斷。(相關閱讀:不抽菸也會得肺癌,如何避開日常隱形殺手?陳晉興醫師:室內空汙易忽略,養成5個好習慣保命)
如何避免過度診斷治療?2大觀念要注意
早期篩檢對於肺癌防治非常重要,但要如何避免過度診斷和治療?陳晉興建議,讀者應有以下2個觀念:
1.一定要做肺癌篩檢
他指出,台灣每年因肺癌離世者超過1萬人,大多是因為癌症晚期無法開刀、沒有藥物能治療所致。「所以一定要篩檢,早期發現才能治療。」
「肺癌會冬眠。」他強調,肺癌腫瘤可能長時間不長大,但突然快速進展。他曾遇過病患的腫瘤維持3~5年都是1公分,再過1個月就變2公分,接下來就轉移了。「肺癌問題複雜,需要專家評估。所以只能請大家依照國健署的指引,結節0.8公分以上要非常小心,0.6公分以下可以完全放心。」
2.尋求第二意見(Second Opinion)
做完篩檢後,可先參照衛福部指引,當結節小於0.6公分以下時,可以視為沒問題,毋須恐慌。而如果A醫院的醫師建議開刀,也可以先去B醫院尋求第二位醫師的建議,不要只聽一位醫師的說法。(相關閱讀:看名醫比較好?自費項目怎麼選?就醫常見5大疑惑,老年醫學權威詹鼎正來解答)
此外,決定開刀之前,可以先追蹤一段時間。「因為如果第一次檢查是發炎,3個月後可能就不見或變小,不需要開刀。」
不過,有些人可能認為,切除結節可以省去擔心,再加上開刀有健保給付、又能申請保險理賠,乾脆動手術以絕後患。對此,陳晉興提醒,開刀畢竟是侵入性治療,定位、麻醉、開刀過程中一定有風險。此外,有些人開完刀後會神經痛、容易咳嗽,反而造成健康困擾。
而他也呼籲,醫界必須自制,依照指引規範,為病人提供適當的診療。因為相對於國健署的公費篩檢會追蹤個案,一般健檢中心篩檢的個案不但健保查不到,也不會做後續追蹤,只有真正確診癌症後,才會進入癌症系統內。「比如說,有人結節0.5公分,開完刀發現是良性,不會因此受懲罰,健保也還是會給付。」
肺癌篩檢的真正意義,不僅是早期發現,更是正確判斷、妥善治療。依照國健署指引和專業醫師建議,才能守護健康,不白白挨一刀。
相關閱讀:陳晉興、許瑞芬、葉宜玲、朱芷君著,《精準營養與肺癌治療》,天下文化出版
網站連結
https://www.fiftyplus.com.tw/articles/34388
編按: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(LDCT)是目前唯一證實最有效的肺癌篩檢工具。但由於篩檢靈敏,許多人發現結節後,因而恐慌焦慮,甚至動了不必要的手術。如何正確解讀篩檢結果?亞洲肺癌權威、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提醒《50+》讀者,篩檢一定要做,但不必過度緊張。
當肺癌成為新「國病」,如何早期發現、盡快治療?
目前,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(LDCT)被認為是最有效的肺癌篩檢工具。在一般健檢中心,自費LDCT篩檢的詢問度很高;而從2022年7月起,國健署也補助高風險族群每2年做1次免費LDCT檢查。
不過,由於篩檢靈敏,許多人一驗就發現結節,不僅造成恐慌、焦慮,還有人因此動了切除手術,部分醫師認為有過度醫療疑慮。對此,亞洲肺癌權威、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強調:「LDCT找出結節,不代表你有肺癌。」
LDCT篩檢敏感度高 記住1數字勿過度恐慌
現行LDCT篩檢分為自費和公費2種類型,他直言,近期容易產生疑慮的多半是民眾到健檢中心做的自費篩檢。
他解釋,自費篩檢每次約需5~7千元,並不便宜。既然做了高價檢查,民眾自然希望能得到最完整、精密的結果,以確保健康無虞。另一方面,健檢中心為了避免未來若真的發現肺癌,被質疑檢查不周、引發爭議,往往將報告寫得鉅細靡遺。「但因為LDCT敏感度非常高,0.1公分就切一張,有人甚至做出20顆結節。」他苦笑。
至於公費篩檢,依照國健署訂定的《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指引》篩檢出肺結節者,主要分為以下3類型。陳晉興建議,讀者可以記住1個數字即可,切勿過度恐慌。
1.結節小於0.6公分
基本上可以視作沒問題。
2.結節在0.6~0.8公分之間
可能有異狀,建議向胸腔科醫師求診。
3.結節為0.8公分以上
建議盡快找胸腔科醫師進一步檢查、處理。
因此,陳晉興表示,讀者拿到LDCT篩檢報告後,若結節小於0.6公分,其實可以放寬心。「但以我的加號標準,0.8以上的結節我才會看。」
但他也提醒,結節很難單純以大小判斷。因為結節還分為毛玻璃狀結節和實心結節;此外,病患的年齡、是否有癌症病史等也有關聯,需要藉由醫師的經驗才能更精準判斷。(相關閱讀:不抽菸也會得肺癌,如何避開日常隱形殺手?陳晉興醫師:室內空汙易忽略,養成5個好習慣保命)
如何避免過度診斷治療?2大觀念要注意
早期篩檢對於肺癌防治非常重要,但要如何避免過度診斷和治療?陳晉興建議,讀者應有以下2個觀念:
1.一定要做肺癌篩檢
他指出,台灣每年因肺癌離世者超過1萬人,大多是因為癌症晚期無法開刀、沒有藥物能治療所致。「所以一定要篩檢,早期發現才能治療。」
「肺癌會冬眠。」他強調,肺癌腫瘤可能長時間不長大,但突然快速進展。他曾遇過病患的腫瘤維持3~5年都是1公分,再過1個月就變2公分,接下來就轉移了。「肺癌問題複雜,需要專家評估。所以只能請大家依照國健署的指引,結節0.8公分以上要非常小心,0.6公分以下可以完全放心。」
2.尋求第二意見(Second Opinion)
做完篩檢後,可先參照衛福部指引,當結節小於0.6公分以下時,可以視為沒問題,毋須恐慌。而如果A醫院的醫師建議開刀,也可以先去B醫院尋求第二位醫師的建議,不要只聽一位醫師的說法。(相關閱讀:看名醫比較好?自費項目怎麼選?就醫常見5大疑惑,老年醫學權威詹鼎正來解答)
此外,決定開刀之前,可以先追蹤一段時間。「因為如果第一次檢查是發炎,3個月後可能就不見或變小,不需要開刀。」
不過,有些人可能認為,切除結節可以省去擔心,再加上開刀有健保給付、又能申請保險理賠,乾脆動手術以絕後患。對此,陳晉興提醒,開刀畢竟是侵入性治療,定位、麻醉、開刀過程中一定有風險。此外,有些人開完刀後會神經痛、容易咳嗽,反而造成健康困擾。
而他也呼籲,醫界必須自制,依照指引規範,為病人提供適當的診療。因為相對於國健署的公費篩檢會追蹤個案,一般健檢中心篩檢的個案不但健保查不到,也不會做後續追蹤,只有真正確診癌症後,才會進入癌症系統內。「比如說,有人結節0.5公分,開完刀發現是良性,不會因此受懲罰,健保也還是會給付。」
肺癌篩檢的真正意義,不僅是早期發現,更是正確判斷、妥善治療。依照國健署指引和專業醫師建議,才能守護健康,不白白挨一刀。
相關閱讀:陳晉興、許瑞芬、葉宜玲、朱芷君著,《精準營養與肺癌治療》,天下文化出版
網站連結
https://www.fiftyplus.com.tw/articles/3438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