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學生想要超越的標竿
教學不是職業、也不是事業,是志業。陳晉興在外科路上走了31年,有不錯的社會地位、收入,受到病患的敬重。但他最在意的是經驗的傳承。
一身白袍、精神奕奕,陳晉興步入臺大醫院醫務主任室,他目眸清澈、聲調清新宏亮。你很難想像眼前這位精神抖擻、面目慈藹的人,是征戰臨床第一線的外科醫師。他是國內肺癌權威,一年主刀將近七百臺,曾登上全臺開最多肺癌手術的醫師寶座。同時他還兼任教授、醫務室主任,不只管病人還要教學生、帶職員。
時間剛過早上九點,陳晉興已巡房完畢,還主持完一場行政部門會議。陳晉興現職胸腔外科主任,他說自己生活簡單,就是服務、教學、研究還有打網球。但這樣的簡單並不容易,他口中的服務是:一星期四個半天的門診、兩個整天的手術,剩下的時間就是星期日打上整個下午的網球。
「老師每天七點查房,很準時,而且都很有精神的跟病人打招呼。打網球的時候也很認真,跟開刀一樣。」實習醫師許博荏說道。「體力好」是學生對陳晉興的第一印象,無論是工作還是休閒,陳晉興都十足展現一名外科醫師精力過人、意志堅毅的模樣。
外科修煉之路 全憑「喜歡開刀」
一九八六年,陳晉興進入臺大醫學系,外科醫師的修煉之路已走了三十一個年頭。當初一頭栽進外科醫師的練功房,是受到朱樹勳教授的影響。回想導生會上,一群學生圍著教授問了一大堆問題,陳晉興說:「大四那一年,他剛剛完成了全臺灣第一個心臟移植手術,報紙大篇幅報導,從那時起,老師就是我的偶像!」前人樹立的榜樣,讓陳晉興毅然投入外科。
「外科真的很累!以前的訓練是早上上班到晚上,再值班到隔天,一個月幾乎都沒有休息。」住院醫師期間,陳晉興三年沒請過年休,但他把吃苦當吃補,有一年輪調到省立臺北醫院(今部立臺北醫院),常遇到盲腸炎病患,陳晉興笑說:「我跟學長姐說:我很喜歡開刀!你值班的時候,如果不想動刀就叫我來開。」
外科醫師有個特色:不喜歡唸書,就喜歡做事情、動手術。課堂上常放一張病人胸部插把刀的投影片,陳晉興說:「我喜歡放這張投影片,然後問學生:當你看到這樣的狀況,是很興奮說:哇!我要來幫忙;還是說:好可怕,我能不能躲遠一點,寫病歷就好。」他認為:喜歡做,是成功外科醫師的重要特徵,也是他一直堅持在外科路上行醫的原因。
一句良言更勝一百張投影片
談到臨床醫學教育,陳晉興從書櫃上取下四、五本著作,「當然要教科書,最好還是你自己寫的!」陳晉興平時就有寫文章的習慣,從二○○六年開始他自行編寫教材,結合過往的文章並整合護理師、藥師、復健師的專業,集結成冊。內容包含各種肺部疾病、肺癌、肺結核,還有肺病飲食、創傷醫學等。
陳晉興毅然投入外科至今已31個年頭。
外科醫師的養成,不能只是紙上談兵,臨床醫師講究的是「做中學」。陳晉興拿游泳做比喻:「外科的歷史一、兩百年,就是老師帶著學徒,這個東西就好像游泳,我跟你講:手要怎麼擺動才游得快,但還是要你自己跳下游泳池,才有辦法知道。」因此,臨床實習與知識教學都是外科醫師訓練的重要環節。
陳晉興每週兩天的開刀日,平均一日會開超過六臺肺癌手術,他豐富的開刀經驗便成為學生珍貴的寶藏。「這麼多的病人,就可以去問診、去看檢查結果、參與手術與術後的追蹤。」就算實習醫師無法動刀,但觀摩手術,以及參與術前術後的準備,都是重要的經驗累積。
陳晉興轉化自身經驗成文章,自製教材給學生。/ 教材內容簡單多元,包含各種肺部疾病及照護方式。
外科醫師經常身處高壓的工作環境,他們的心理狀態,陳晉興也照顧到了。除了自己開設的課程外,陳晉興在學生輪到胸腔外科實習時,習慣邀請學生吃早餐、喝咖啡,談談課程有什麼需要改進之處。住院醫師第四年的林齊葳感受非常深刻:「老師需要負責的事情很多,可是他都可以處理得很有條理,同時也很關心學生的學習狀況。」
這樣的教學模式,卻是陳晉興花了很長時間摸索的結果。「以前上大堂課,放一百張投影片,準備得要死!花了一個月時間,結果每個人都在睡覺,就是不理你。結果來醫院實習,我問大家肺腫瘤記不記得啊!你就看到許多人一臉茫然。」陳晉興理解到:專業的東西,學生可以靠共同筆記,死板的課程內容不一定有助益。而臨床技術發展快速,以肺癌為例:如何分期、如何治療?五年前、五年後方法與工具完全不同。「你會發現:常在教學生要怎麼樣開刀,可是教科書寫的跟做的完全不一樣!專業知識三年、五年就會有一個大的改變,可是一些看待事情的方式,更是值得傳授。」
陳晉興貼身指導實習生、住院醫師。/ 陳晉興帶領學生判讀病患X光片。
外科醫師不只是職業而已
「你要把當外科醫生當作職業?還是事業?」這是陳晉興常問學生的問題。他發覺越來越多的年輕醫學生,僅只把醫療當作職業。規定:早上七點開始查房或是晨會,八點上開刀房到六點下班。下班後,病人發生什麼事情一概不管。「你開刀到一半、病人正在急救,你能夠說我就下班了嗎?我們要面對的是:病人的生死!病人開刀可能死在手術臺上,這麼重大的事情,豈有做到一半說要輪班?」在陳晉興心中,外科醫師是在第一線與死神拔河,不僅只是考到執照把醫師當作一個職業。他警惕學生要站在病患角度思考:「你如果得到一個滿嚴重的病,你希望遇到的:是一個可以讓你託付生命的醫生?還是一個輪班的?」
陳晉興期盼學生成為值得讓病患託付生命的醫師。
「每年大概有一千六百個新醫師,醫學院畢業拿到醫師執照的大概一千三百個,再加上其他國家認證的,有蠻多年輕醫師要投入這個領域,你怎麼樣才能做得比別人更好?」對陳晉興來說,將醫療當作事業,並非將醫療拿來營利,而是投入熱忱「經營」與病患間的關係,成為不只是醫術精湛,更是讓病患安心的好醫師。
對於醫學生喜歡挑輕鬆的路走,陳晉興並不責怪,他只選擇做好自己,成為學生會想模仿的對象。「跟學生說:醫生收入很好、會受到人家的敬重,這是空話!他們必須看到一個榜樣,所以我一直期許:透過自己的實踐來鼓舞學生。」在行醫的心態上,陳晉興一直堅持做到「視病如親」,他將自己的電話和信箱寫在給病人的注意事項上,病人只要有需要,就可以撥打。「病人能把生命交給你,你卻不能把電話交給病人,這樣公平嗎?」陳晉興笑說,有病人不相信電話是真的,還會打來測試,但他目前經手過七、八千人的手術,從未有病患真的來打擾。陳晉興不只是牽起聯繫的通道,更是為醫病關係搭起互信的橋樑。
「學生對於要做一輩子的選科,總是難以放心!尤其外科辛苦,醫療糾紛又多,他們希望看到成功的案例,讓他能夠願意學習、模仿。」在技術層面,陳晉興投身研究,讓肺部手術從早年動輒劃開肌肉組織的大傷口、雙孔內視鏡,到現在只需要打一個洞的單孔微創手術。這樣的技術,讓他獲邀到歐洲做手術示範,甚至有兩位西班牙住院醫師遠渡重洋向陳晉興拜師。
期許自己能作學生的標竿
「我們選擇胸腔外科,不敢奢求永遠可以救病人的生命,但期待從看病的第一天起,和病人做一輩子的朋友。」是陳晉興時刻銘記在心的話。一週七天,他天天到醫院報到,即使六、日也一定到醫院看過所有病人,跟他們打過招呼才回家。陳晉興的妻子常常挖苦他:「只走三條路:徐州路、中山南路、林森南路。」這三條路包圍著臺大醫院,他在這方土地上行醫救人、沃養杏林。
陳晉興鑽研醫術,與團隊研發胸腔單孔微創手術。
陳晉興說他最大的成就感還是來自學生。教學不是職業、也不是事業,是志業。「開刀數量多,可以領績效獎金;研究做得好,可以升等。但是你認真教學,也沒有加薪,除非你得了獎,可是也不會年年都有獎啊!」陳晉興為志業下的註解是:「願意花資源跟時間,可能不會得到任何的回饋,但是做了會很快樂。」對他來說,志業是最重要的。
他笑著拿學生和自己的孩子打比方,「我有兩個小孩,我要跟他們講話,一分鐘就要跑掉了!可是你想想看:一群這麼優秀的學生,願意聽你講兩個小時,眼睛閃放著光芒。」陳晉興很享受教學過程中,與年輕人接觸並向他們傳授經驗。「年齡慢慢大了,其實你要什麼成就感大概都有,錢也好、社會地位也不錯、所做的事都受到人家尊重,如果經驗沒有辦法傳承、沒有辦法感動任何人,你會覺得非常可惜。」
他也警惕學生:醫療技術發展快速,永遠保持求新的態度非常重要。林齊葳對此體會很深:「老師特別關心我們的研究,他不要讓大家變成只會開刀的刀匠,同時也要注意研究與教學。」陳晉興在臺大的門診一位難求,若非前一天晚上排隊,根本掛不到號碼。他鼓勵學生靠實力超越他,「我希望病人是因為『選擇找你』而不是『逼不得已』。」不單只是傳承,陳晉興更期許學生將他當作一個有朝一日可以超越的標竿。
陳晉興時刻銘記和病患做一輩子的朋友。
本文出處:《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12 》,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,2018年12月。
本文為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授權刊載